■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彭月勇
“潘所长、方警官,明天周末,有需要我帮忙的吗?”5月19日一早,耿某便来到茌平区司法局贾寨司法所“要活干”。
“耿某是2022年社区矫正期满解除人员,几年前因酒后犯故意伤害罪被判缓刑,家庭并不和睦。”5月22日,茌平区司法局贾寨司法所所长潘兴虎介绍,“经过两年的社区矫正,如今的他成了十里八乡人人夸赞的致富能手和志愿标兵。”
从被动监管到主动奉献,社区矫正人员经历过怎样的矫正历程?带着疑问,记者走进茌平区,深入了解当地司法机关在社区矫正教育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举措和有益探索。
“公”“司”联合
共筑社区矫正“防波堤”
“以往,对于社区矫正人员我们天天盯着、跟着、催着,生怕他们跑了或者再干违法的事。”潘兴虎说,现在有了“公”“司”联合,社区矫正工作不仅省时省力,矫正效果也大大提高。
潘兴虎所说的“公”“司”联合,是市公安局茌平分局、茌平区司法局携手赋能社区矫正的一项创新举措,有效补充了基层矫正力量不强、执法权威不够、智能化监管水平不高等短板。
“公”“司”联合主要通过联合出文、联合评估、联合管控这三种方式开展工作。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联合出文可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上的业务协同、互联互通、动态共享,缩短了沟通时间;联合评估即派出所与司法所开展“线上审核+线下调查”判前评估,确保对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情况的全方位掌控;联合管控则主要体现在社区矫正的威慑力上,派出所参与全流程工作,提高矫正效率和实效。
“我们通过‘公’‘司’联合,不断深化基层司法所与派出所衔接配合,凝聚管控合力,确保了社区矫正调查评估、交付接收、监督管理、收监执行等重点环节依法依规落实。”茌平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洪锋说,今年,全区社区矫正对象无一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非监禁刑罚打击惩罚犯罪、教育改造罪犯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了辖区内的安全稳定。
“入”有方 “解”有力
社区矫正全流程帮扶
“他们把我当作犯错的小学生,耐心教育我。”在贾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惠民 魅力茌平”豫剧演出专场,参与志愿服务的耿某毫不避讳地谈起他的矫正经历。
“在社区入矫第一天,我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的。”耿某说。在庄正严肃的入矫宣告仪式上,他面对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家人,对法律有了敬畏之心。
茌平区探索推出“六个一”入矫和“四步走”解矫流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社区矫正对象对刑事执行的抵触情绪,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尊法守法,自觉接受监管教育。
“六个一”即对每名矫正对象入矫当天组织成立一个小组、组织一场宣告、书写一份悔过书、开展一次谈话、签订一个保证书、学习一堂课等入矫流程;“四步走”即在解除矫正当天开展解矫总结、解矫谈话、最后一堂教育课、解除矫正宣告等四方面工作。其中矫正小组由司法机构、社区、村委会、家庭等成员组成,矫正服务贯穿入矫、矫中、解矫、矫后全过程。
出真招见实效
把牢社区矫正“安全关”
“窦所长,我想学一技之长,谋份工作。”在胡屯司法所,正在接受社区矫正的韩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以真管理重教育出实效为目标要求,茌平区在社区矫正管理方式、教育方式、教育方向上创新突破,探索出“三化五育七向”教育管理模式,助推了社区矫正工作提标提速、提质增效。
“以管理方式为例,我们把矫正方案差异化、信息化核查常态化、日常报到严格化作为日常管理的主抓手,全力提升矫正管理方案的实效性。”胡屯司法所所长窦宪生指着墙上悬挂的社区矫正“三化五育七向”教育管理实施方案说。
茌平区坚持多方式创新、多方向教育的理念,摸索整合出讲座式教育、互联网+教育、劳动式教育、谈心式教育、案例式教育等教育方式,又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认罪悔罪教育、身份认识教育、法治文化教育等七个教育方向,筑牢了社区矫正“安全关”。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