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无障碍阅读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10万干部·80万学生·3级阵地,这位聊城人抒写十年普法情怀
时间:2017-11-21 15:21:22
字号:
来源:办公室

11月17日,周五。一大早,初冬金灿灿的阳光,照进聊城市普法办主任吕佩军的办公室。

这是特别忙碌的一天:打开电脑,了解今年全市普法考试进展情况,向具体负责的同事了解存在的问题,这是他上班后的第一项工作。

“12·4”全国宪法日临近,随之而来的是全省普法宣传月,这些活动如何开展效果更好?接下来,吕佩军在相关活动方案上反复推敲、修改、完善……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已临近中午下班的时间。这时,他的手机响起,一外单位工作人员因公事来访。送走客人已经12点多。

10万干部·80万学生·3级阵地,这位聊城人抒写十年普法情怀

聊城市普法办主任吕佩军

下午上班后,他和副主任徐海舟围绕两件事进行沟通:部署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安排工作人员和市教育局联系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此后,他就“12·4”全国宪法日、全省普法宣传月相关宣传资料、普法读本、小册子等内容一一核实。

华灯初上,下班的时间已过,他依然在忙碌。当晚8点多,普法宣传材料最终定稿。吕佩军拿起水杯,大口喝了两口,穿上棉衣离开办公室,结束这一天的忙碌。

在普法战线上,吕佩军十年如一日。从2008年履新聊城市普法办主任至今,他没有休过一天公休假。他给自己“安排”了干不完的事,一项工作尚未结束,又有一项已经跟上,似乎他的脚步永远跟不上他的思路。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抓关键少数:

聊城每年10万干部学法考法,全省前列

不得不说,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收到效果,并不容易。

为什么这样说?学法、用法毕竟是一项“软任务”,它不像GDP考核那么具体化。

但是,广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关系着依法治国的推进效果,关系着法治聊城建设的实现与否。所以,普法工作走不得形式过场,要落地开花结果,必须“抓硬”。

在聊城市普法办主任吕佩军看来,普法范畴宽泛,胡子眉毛一把抓是大忌。抓住主要矛盾,纲举目张,方可事半功倍、全盘皆活。聊城普法工作,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是全市公职人员学法用法的领头羊,领导干部学法是普法工作的“牛鼻子”。从2008年任聊城市普法办主任以来,吕佩军始终抓住这个关键少数。

十年来,聊城连续十年组织公职人员普法考试,在全省率先组织全市县级领导干部集中考法,每年组织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经管人员等近10万人参加普法考试。十年来,全市公职人员达百万人次进行了普法考试。

普法考试旨在以考法促学法。聊城普法考试规模之大、开展之早,走在了全省前列。正如2009年《法制日报》刊发重点报道《聊城万人大考拉开山东普法考试的序幕》,当年聊城公职人员10万人次参考,占当年全省普法参考人数的四分之一。

同时,为了方便公职人员学法考法,吕佩军和同事们不断创新考试模式,普法考试从最初的开卷考试到闭卷考试,从纸质试卷到利用学校电教室的无纸化考试,从无纸化到网络化,再到如今的全媒体化,即参考人员可以在手机上学法,可以在微信上学法,可以在电脑端学法考法……

目前,聊城公职人员可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进行在线学法和考法,使学法时间更加灵活、可控。同时,参考人员必须在线学足课时,才能参考。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已有近4万人次公职人员完成了在线学法,全市县级领导干部和市直公职人员考试已近尾声,各县(市、区)普法考试即将启动。

考法是手段,用法是目的。为让学法落到实处,吕佩军带领普法办一班人为领导干部量身定做、组织编写了系列法治教材,《领导干部学法笔记》《领导干部学法考法1000题》《法治聊城——热点问题法律解析》《法润水城-以案释法周周读》《聊城市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读本》等已成为领导干部学法的精神食粮,切实提高了领导干部学法的针对性。如今,聊城领导干部学法考法的做法,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抓关键群体:

80万在校生每年至少接受2次专项法治教育

吕佩军是一名法律专业人士,毕业于青岛大学法学院。对法律事务尤其是普法工作,他有发自心底的热爱。1994年,他便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当年通过率仅有4%,难度远远高过今天的国考。

因为热爱,他对法律有一种情怀,近乎神圣。在历年普法考试期间,他坚持原则,严肃考风,开始之前试卷严格保密。考前,有人找到他,想让他“透透风”,他严词拒绝。他的坚持,保证了聊城普法工作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因为热爱,他对普法工作有激情有思路。同事说,和他聊普法,他从早上能谈到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从普法的背景方针策略,到实施中的细节步骤方案,他张口即来。

因此,聊城普法工作深得要领,亮点多出。其中,“抓两端促中间”,就是吕佩军总结的普法方法。“两端”除了抓关键少数,还包括抓关键群体。这个关键群体就是青少年,普法须“从娃娃抓起”。

为此,聊城各县(市、区)目前都建设了青少年普法教育基地,中小学生分批次前往基地学法,接受法治教育;聊城组建了青少年普法讲师团,一大批优秀的律师、法律工作者被选入讲师团,经常去学校讲法治课;聊城在广大中小学相继开展了“依法治校示范校”“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定期举办中小学生法治演讲比赛等活动。在第二届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决赛中,聊城一中学生陈文静斩获全省高中组冠军。

其间,有一件事尤其令吕佩军印象深刻。2015年,在阳谷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模拟法庭上,他看到了一名小学生哭了。他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名学生不想扮演被告人而想扮演法官。

孩子委屈地哭了,吕佩军欣慰地笑了:这说明法治的观念、善恶是非的意识,已经在孩子心中扎根,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真正收到了效果。


抓阵地建设:

县乡村3级法治阵地集群逐步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其中,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法治信仰,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强化于果。”吕佩军说,聊城普法工作牢牢抓住阵地建设,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宣传法治文化。

阵地建设是普法宣传的载体。

为此,聊城全面加强普法一条街、普法长廊、法治广场、法治公园建设,打造“一村一景、一镇一品、一县一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集群。

目前,已建成高唐县法治文化广场、茌平县法治文化公园等一批县级法治文化公园(广场),建成东昌府区郑家镇、阳谷县闫楼镇等一批乡镇法治文化公园,建成东昌府区高马村、莘县十里井村等一批村级法治文化广场,使群众在休闲健身和日常生活中受到法治的熏陶和教育。

另外,各机关单位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打造了一批融机关文化、法治文化于一体的室内外法治文化基地。目前,聊城已经建成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共计17处,为全省最多。

与此同时,聊城市普法办还在多家媒体开设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栏目,如,“谁执法谁普法”“法治聊城进行时”等。其中,在聊城晚报开设“以案释法”栏目,每周刊发一期,结合具体典型案件进行分析、点评。

另外,还通过大屏幕、公交车体、触摸屏、法治文艺汇演、法律大篷车进乡村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尤其值得说明的是,还建设了专门的普法门户网站--聊城法治网,目前每天的访问量达两万多人次,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的主阵地。

一份执着,一路跋涉,一行印记。

吕佩军法律科班出身,与法结下不解之缘。因为酷爱普法,他总是积极主动作为,思路多,创新多,很多普法举措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工作中常常是这样,一项工作还未结束,另一个工作已提上日程。年轻的同事开玩笑说:“我们的脚步永远跟不上吕主任的思路!”

不假,吕佩军常常自己的脚步都跟不上自己的思路,在他的脑海中,普法有干不完的工作。所以,10年来,他没有请过一天公休假。有时,同事都受他“连累”,公休假要一推再推。对此,他常有愧意。

“有时感觉确实是累一些,但很充实。我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普法人,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不曾后悔,不留退路。” 吕佩军说。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